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鄉經濟的不斷進步,消費者對食物由解決溫飽、解決物質上的基本需求,轉變到對于健康的標準愈來愈高,而對于農產品,人們則更加注重“天然綠色無公害”這一超級品牌。
從田間到舌尖,要實現農產品安全,除了制定相應的檢測標準外,更要注重農產品源頭的治理,這也促進了自然、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自然農法”的概念也被廣泛關注。
《老子》第二十五章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許多方面是由其賴以生存的“地”的條件所決定,地的許多條件是由氣候條件所決定,植被的多少、土壤的酸堿度和肥沃程度與降雨量、氣溫、光照等緊密相關,而氣候遵循自然規律,即道法自然。所以農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也就是自然農法。
據了解,在山東省海陽市發城鎮西宋格村西就有這樣一家以自然農法為經營理念的合作社——自然相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其所處生態區遠離污染,交通便利,水利條件便利,為沙質土地。自然相傳統農場創始人張建勇說:“引用佛經當中的一句話來說,‘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這是對自然傳統生態農業的最好詮釋。片面追求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而忽略實質,比如為了減少勞動而大量使用除草劑?;兽r藥的大量使用導致我國污染退化的土壤范圍不斷擴大,土壤質量惡化加劇。要擺脫這個惡性循環,需要恢復傳統農耕模式,即堅持六不用: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與轉基因種子,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做好傳統農耕的關鍵與根本。”
人們認為作物生長需要深厚的土層,只有根系深扎,才能獲得更多的水、養分,促進作物生長。因此,要勤中耕,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才有利于土壤爽水透氣,促進硝化作用,釋放有效氮。同時,施到地面的化肥,通過中耕埋進土中,減少揮發,提高肥效,有利于作物吸收。中耕雖然促進了土壤的硝化作用,但只是自我消耗,暫時的權宜之計而已。中耕雖然在一段時期內能起到松土透氣的作用,但從大局看,中耕破壞了表土結構,加劇了水土流失,破壞了團粒結構,不利于保水保肥。耕鋤越勤,則土粒越細,孔隙越少,土壤越板結。
土壤通氣不是中耕的結果,自然土壤隨著年代的增長,變得多孔而松軟,這是由于土壤中有機質的增加,微生物繁殖,地力增進的結果。土壤的肥沃性和松軟性要靠自然力來完成,人為耕地深度在10~20厘米,而綠肥或雜草的根深可達30~40厘米,隨著根系的深扎,水、肥可滲進下層,根系死亡后,又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質,促進了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結構的形成,土壤變得疏松。
土壤的生態系統互為關聯,隨著土壤腐殖質的增加,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微生物變得活躍起來,蚯蚓和鼴鼠自然也多了起來,土壤也就越來越肥沃。此外,張建勇認為,要讓農場內部資源充分發揮作用,而不是以現代農業手段硬性干涉,破壞生態的平衡。也就是要有一顆尊重自然和珍惜自然的農心。
在提倡自然傳統耕作模式的觀念下,自然相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從2016年以來一直堅持耕地的自然發展,完全杜絕化肥等外界因素對于土地自然發展的影響,保證農作物的純天然。張建勇介紹,秉承自然傳統原則,園區內一切作物均采用自然傳統農耕模式進行耕作,并參照泰國凈土村經驗,配合環保酵素使用,培養益生菌接種入土地。紅薯在生長過程中噴灑環保酵素及酵素膠囊,配合農家肥使用,無化肥、無地膜、無農藥,出產品質優良無任何污染的紅薯。以此為原料經過清洗、打漿、沉淀、分離、發酵、干粉、凍粉、糅合、成條、蒸煮、冷凍、晾曬等十幾道傳統工序加工成純凈無污染的紅薯粉條。整個過程從原料產出到粉條成品,均由煙臺自然相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掌控,無任何化學污染、無任何添加。
面對未來,張建勇告訴記者,公司要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強化自然綠色農業生態結構,種植出更多綠色無公害的農作物。同時,公司不斷發展新的種植技術,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純正大自然的產物。